发布日期:2025-09-09 来源: 浏览量:
报告题目:核酸折纸生物纳米技术驱动的纳米药物设计与发现
报告时间:2025年9月12日 16:00-17:00
报 告 人:王蛘
主办单位:无涯创新学院
学科建设办公室
辽宁省药学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
报名通道:
报告人简介:
王蛘,博士,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剂学系特聘研究员、研究组长、博士生导师。2023年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(Karolinska Institutet)医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(Department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)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,研究方向为DNA折纸结构设计及其在药剂学中的纳米药物应用。随后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/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,致力于人工智能驱动的合成生物学策略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。入选2024年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(青年项目),2025年入职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。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、Nature Communications、Advanced Materials、ACS Nano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。代表性研究成果获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,并被 Nature Nanotechnology 等学术期刊及专业媒体作为研究亮点专题报道。
报告内容简介:
我将首先介绍 DNA 折纸技术的基本原理,即通过一条长单链DNA与多条短链的自组装,可在纳米尺度上精确构建可编程的二维或三维结构,并通过空间可控的功能化实现药物递送与靶向治疗。随后,我将结合自己近期的两项研究工作展开阐述:其一是设计了一种能够响应肿瘤酸性微环境的pH-敏感DNA折纸“纳米机器人”,在中性条件下将细胞毒性配体隐藏,而在酸性环境中通过结构转换暴露六角形配体图案,触发死亡受体聚集并高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,从而在体内实现对肿瘤的选择性抑制;其二是建立了一种名为 PLASTIQ 的检测方法,可以在仅1 µL血液中高灵敏追踪 DNA 折纸的结构完整性与体内降解动力学,揭示了修饰手段对折纸稳定性的保护作用,并发现内部 DNA 双螺旋的降解速度明显慢于外部区域。这些工作不仅展示了DNA折纸作为纳米药物设计平台在响应性治疗、稳定性优化和功能评估方面的潜力,也为未来 DNA 折纸药物的体内行为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思路。